八宗綱要筆記(2-1) 八宗綱要筆記(2-1)-2011/1/22講師:上如下正法師  整理:筆耕組*筆記內容係依影音檔所整理,若有疑問請參考影音檔或語音檔,一旦發現任何錯誤,請不吝指正,以裨益同學。l 部派基本上把他們修證的功夫、還有方法,非常詳細的都寫下來、記錄下來,有一些是他們討論的,各個思想不太一樣,“身”是這樣問,問完之後問“受”,受問完之後問“心”…,非常繁複的這樣問,品類足論大概就是這樣分門別類後把問題一個一個列出來。大般若經裡面比如說空空、大空、有為空、無為空、本性空、自性空等等,然後色是怎樣、受是怎樣、想是怎樣,十八界裡面一個一個寫,中國人不習慣這樣的繁複,你看我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後面就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就簡單啦!後面的跟前面的就一樣了,如果你不是這樣,照這個毗曇的說法,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這樣一直下去…,十八界就要念十八次,那如果把它合成三十七道品,一個一個也都要這樣念。但是,這樣也有一個好處,要知道佛法基本上要深入,深入後有一個現象就是微細,當修禪定時,心是很微細的,所以很多東西是越分就越微細。比如說我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念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當我們念完時煩惱也是亦復如是,一直念一直念是壓不住煩惱,你單單用這個經文來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念完了煩惱亦復如是…。如果我們很細的話,就這樣開始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後來可以度一切苦厄、因為它在這個色上,就去分析這個色是什麼,毗曇裡面就分了有地水火風有幾種色法、有幾種心法,而這些都是空的、緣起的,然後“受”,你的覺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些也都是空的、緣起的、無常的、無我的。然後“想”,你的那種印象,色受想行,你那個意志、識,你那個分別,你如果心很細這樣想,想到最後你的煩惱就沒有了。…所以當你的心很微細的深入去探討它的時候,包括探討你的心怎麼會起這個煩惱?為什麼會對這個色法(這個現象),為什麼會對這個現象起這個煩惱?那我的感受是怎麼樣?如果是在禪修中的話,就要觀,從無常入無我,是要很微細的去做觀這個動作,當然我們現在先沒有辦法像阿毗曇的這些論師,他們在禪定上都是很用功,我們沒辦法像他們那樣打坐,用那個很微細的心去觀,但是我們用類似這樣的方法去看這個世間,我們的執著心也會減少,因為分析到最後你會發現到根本我就不需要生氣。l 有人會說南傳國家是原始佛教、根本佛教,其實不是,它也是部派佛教,是部派佛教的一支,…,部派佛教有個特點,就是它把很多法書都整理過來,現在我們知道像三十七道品這個是經過部派整理的,佛當時並沒有講什麼三十七道品,當時是講很多修行方法,這些部派的論師把佛所說的這些道理全部加以整理,然後分門別類變成三十七道品,所以三十七道品是個別個別的修行法門,…。十二緣起也是經過整理,很多東西如果沒有經過整理我們不容易懂,如果整理的不好就會越來越看不懂,像論是在解釋經的,結果本來看經還看的懂,看論就看不懂了。論書是在解釋論的,結果論看不懂論書就更看不懂,…,這是因為有時代的隔閡及思想的隔閡。l 發智論是說一切有部最重要的一部論,而發智論到底在講些什麼呢?首先就在講什麼是世第一法,為什麼一開始就講什麼是世第一法呢?這些部派的論師主要是要解決修行上的問題。…,佛法都是修行的方法,上次講過它是教你怎麼修,可是也不是泛泛的修,像我們修持戒、布施基本上都是升天而已,你要解脫基本上它還有深入的,那怎麼修呢?從五停心開始修,這個五停心都還是賢位、外凡而已,連外凡夫都還沒做到,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這個別相、總相就是修四念處(身受心法),其實它是修五停心、四念處,五停心就是我們比較知道的慈悲觀、數息觀、不淨觀、因緣觀以及界分別觀(大乘把它改為念佛觀)。內凡基本上就是要進入聖者了,在進入聖者的這個階段就叫內凡,內凡就是煖、頂、忍、世第一,而它從世第一開始講,但它並不是講世第一而已,而是講媛、頂、忍、世第一,只是從世第一開始講。…講到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是什麼?論師就講世第一法到底是欲界、色界、是屬於欲界、屬於色界還是屬於無色界,非常繁複,還不止這樣而已…。如果他說應該是色界,就又開始問為什麼是色界而不是欲界呢?為什麼是四聖諦而不是五聖諦呢?基本上都會問的非常的詳細。單單一個法都講到很微細,這個是發智論。l 那大毗婆沙論是在解釋發智論的,就像大智度論是在解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的,…,卷一、卷二就是在處理發智論的一些問題,卷三就是從發智論的文字開始講的,從發智論的文“云何世第一法…”開始的。他把當時各個部派的說法整理進來,大智度論也是這樣,把當時個個部派以及不同的說法都放進來,它就講為什麼叫世第一?它又問為什麼從世第一法開始講?怎麼不從煖開始講?問一些類似這樣的問題,然後一直解釋越解釋越微細。l 佛法基本上有三傳,南傳、北傳、藏傳,北傳又叫做漢傳,漢傳主要是流傳在中國,再由中國流傳到韓國、日本這些大乘的國家叫漢傳也叫北傳,那流傳到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這些地方叫南傳,比較後面流傳到西藏、蒙古的叫做藏傳,基本上佛法就是這三傳。l 每一個部派對於佛法的觀念是不太一樣的,大乘也一樣,不管那一個部派,它底下也都還會再分派,這是沒辦法避免的事。像淨土宗算是最簡單的,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觀念,每一個祖師宣揚的淨土觀念也是不同的,唯一相同的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用什麼方法去,這個就又不支票借款太一樣了。而密宗就更多了。基本上我們講說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這個是依法藏部、四分律說的,其他的論典、部派就不一定是這樣了,幾條戒是不一樣的。不止佛教分派,民間團體也這樣,其它宗教也是如此,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民間宗教都一樣。流傳在世間的東西一定會因為每個人的看法而有所不一樣。l 每個宗派都有所依的經論,而俱舍宗當然是依俱舍論。俱舍論也有梵文本,不過還是以漢譯本為主,是依流傳在當時的經論來修行,主要有陳·天嘉四年(563),真諦譯《俱舍論偈》,真諦是翻譯的四大師之一,玄奘、真諦、鳩摩羅什、不空三藏四大譯師,中國從兩漢以來就有翻譯僧過來了,一直到宋朝時都還有,真諦是最早把俱舍論翻譯出來的,這個我們叫它舊論,到後來主要都是依玄奘大師翻的《俱舍論本頌》及《俱舍論》為主。我們現在讀的經都有很多種版本,而這些版本有些差異是滿大的。現在偽經也是很多,不要以為裡面有佛、法、僧、有如是我聞、有阿難、有舍利弗就是真正的經典。l 我們修學佛法要在這些裡面拿我們需要的,不要說全部都拿,也不要說那麼多我全都不拿,多由它多,但是取自己需要的。你要設定好要看什麼,不要說這麼多書怎麼讀得完?沒人要你讀完。有一個小故事,一個人在沙漠中水喝完了、很渴,碰到一個好心人告訴他東方有一個綠洲我帶你去,到了綠洲後,那個人就一直哭,好心人問他你為什哭?他說“這麼多的水我怎麼喝得完?”  就像水只是讓你解渴,沒人要你把綠洲的水喝完,你也不必要讀完所有的書。你就是一直讀,就像每天都要喝水,你就每天都讀一點,每天拿一點來用,讀到那就把它拿來用,佛法都是可以用的,只是你不會用而已。所以,我們很多觀念必需要清楚,清楚了,修學佛法就沒有負擔,要不然你越學佛負擔就越重。而且學佛是要減輕負擔,就是要解脫的。要把綁在你身上的繩索一條一條的解開,而不是學一次佛就綁一條在身上,越學越多就越綁越多,綁到自己動彈不得後再去綁別人,這樣就是錯誤的。l 你只要檢驗自己,我學佛有沒有越來越樂觀?我學佛有沒有越來越積極?我學佛有沒有越來越有人緣?我學佛有沒有越來越歡喜?如果沒有,那就是學錯了。因為佛法就是甘露,中邊皆甜,絕對不會是學了反而負擔加重、人緣不好、煩惱增多,如果是這樣,你一定學錯!要好好檢討。l 佛法有三個積極的層面:向善、向上、向光明。其實只要自己檢驗自己就可以知道,如果學佛越學負擔越來越重,人家就會越擔心你、越討厭你,不只別人討厭你,你也會討厭別人。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這些人都說在學佛,但是每個人煩惱都那麼重!”當你在數落別人時,你的煩惱就是最重的。你常常指著別人說這個人不慈悲、這個人瞋恨心重,這個時候你的瞋恨心最重,但是我們往往會忽略掉。當你指著別人的時候,就是你起煩惱的時候。可是你為什麼沒辦法把這個用在自己身上而一定要用在別人身上呢?好像都擔心別人不能解脫,可是佛法不是這樣喔! 應該是自己清涼也帶給別人清涼;自己解脫也帶給別人解脫;自己歡喜也帶給別人歡喜。l 但是有時候我們會忽略,會在這個名相上、這個佛法上轉。法輪轉的快應該表示內心有力量,但是我們不是,我們在那個文字相上轉。就像手搖轉經輪,若只是轉而心不在六字大明神咒上,那是沒有用的。轉經輪是提醒你的心要嗡嘛呢貝美吽,是提醒你心要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身體像蓮花,心像明珠一樣,明珠是什麼東西來就映出什麼,什麼離開就什麼也不留。提醒自己身、口、意三業清靜。就像念珠是在念佛的,念佛要攝心,如果你一邊念一邊講話或看電視,這樣撥念珠撥太快也是沒有作用的,因為沒有攝心。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把錯誤的觀念去掉。l 可以檢驗自己學佛的三個趨向:向善,意思就是好的,不會是不好的。  有人問我:師父,地藏經好像不能在晚上誦?晚上誦好像鬼會來。  這樣是不是向善?不是喔!就像吃藥有後遺症,利了肝但傷了胃。但是佛法不會喔!佛法就是甘露就是蜜,中邊皆甜,就是半夜起來誦地藏經也沒關係、在家裡誦也沒關係、在公車上誦也沒關係,只要不吵到人就好了。主要是你的心因此而得到安定、得到清涼,時間不是問題。…,就像常有人問我:師父!幫人助念好像會卡到別人的業?當然不會,否則就是善因得惡果。所以佛法“向善”的意思就是做了,一定是好的!沒有後遺症的。所以只要記住幾個原則,什麼樣的邪見都打不倒你,佛法一定是趨向好的地方,不會是不好的,如果你學佛法人家告訴你,你學佛法,你以前的業障全都會找上你,會這樣嗎?告訴你“不會的!”  業障要來的時候,你也不用擔心,現在的居士最怕什麼,最怕兩個字就是業障,當你在不順時人家跟你講你旁邊跟著兩個喔!你就會講“真的喔?那怎麼辦?”對方可能就會說“要消災啊!”當然,要消災就是要花錢啊!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你心不要慌,要先問“跟的那兩個是誰?”搞不好跟著的兩個是護法呢?你要知道地藏經的護法都是鬼王喔!如果跟著的兩個是冤親債主,那你也不用怕,你要想“他跟在你旁邊那麼久了,有沒有傷害過你。為什麼跟著你?有利可圖啊!”表示你這個人有功德、學習佛法。那不是很好?那就變成人家自己跑來給你度啊!無形中,你誦一遍經就等於把這部經講給那兩個人聽,無形中就修功德了,那你還有什麼好擔心的。l 向善,一定是好的,不會不好,而且沒有負作用,一定是越來越好。如果你修行的佛法是好的,一定是啟發善心的,啟發善心一定是聚集善緣,所以你旁邊的人也一定的是好人。你一定會說我修行佛法,我對人家那麼好,為什麼人家對我那麼不好?你對人家好是你自己講的,別人認為你這樣對他不好啊!但是我們通常有這個錯覺喔!為什麼我對你們這麼好你們卻這樣對待我?那你一定要檢討你自己,如果一個二個這樣對待你,表示那個人煩惱重,但是如果大家都這麼對待你,那表示你對待別人的方式有問題,你一定要檢討。因為它不會是不好的,你一定有不好的因才系統家具有不好的果。l 向上,是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從初地到二地…,從煖、頂、忍到世第一,它一定是越來越好,如果你今天學也是這樣,明天學也是這樣,後天學也是這樣,一年之後還是這樣,那個就不是。因為會越學越好、越來越好,你學一年跟學一個月的不一樣,學兩年跟學兩個月的不一樣,學三年跟學一年的不一樣,一定要這樣,如果沒有,那就是你停滯了,你只修到某個階段,沒有辦法再往上。可是佛法一定是往上的、有階梯給你上的,你一定是不知道方法。如果你覺得你修那麼久都沒進步,一個是你觀察不夠微細,一個就是你還找不到方法。l 向解脫,也就是向光明,向善、向上、向解脫也就是向光明,就是你的負擔會越來越少,你會越來越自在、越來越不執著。如果你越修越執著、仇人越來越多、心情越來越不好,那你一定修錯,你修的不是佛法。雖然你念的是阿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但是你修的不是佛法,你只是念佛說的話,但是你不是修學佛法。你自己可以檢驗你自己,你不用別人來跟你講,自己問自己就好了,因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很多境。l 發智論也有兩個系統,一個是迦濕彌羅系統,一個是犍陀羅系統,但俱舍論基本上是依造犍陀羅系統而編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依照苦、集、滅、道,犍陀羅系統的論書有一個特點,先講果然後再講因,苦是果,集是因;滅是果,道是因。所以它是依苦、集、滅、道來編的。俱舍論一開始講有漏果、有漏因,然後講無漏果、無漏因,就是為什麼有輪迴,這個現象界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我們應用到生活上也是這樣,裡面就是緣起,俱舍論也是可以應用在生活上的,不是只能研究而已,基本上佛法就是修行用的。比如說我因為這件事情生氣,這個就是果叫做苦果,這件事情讓我生氣(苦果),原因是什麼?就把原因找出來。這件事情讓我生氣,我為什麼生氣?你會得到一個結論,一定是跟你的思想有關係,是我想到不好的那邊去,所引發一連串的連結,如果你想到好的那邊去就不會這樣。還有,雖然這件事情讓我受痛苦,但是我不一定生氣,但是我要解決這個痛苦,就像我們有輪迴讓我們受苦,可是我們有輪迴我們並不生氣,但是我們要解決這個輪迴的問題。就像不管菜煮的好吃或不好吃,一定都有它的原因,我們就是把這個因緣找出來。l 有研究俱舍論的人就一定有注釋俱舍論的人,很多人研究就很多人寫,像金剛經很多人讀,讀了之後就很多人替它註解,以前有一本叫金剛經百家註,現在不只一百家,最少有五百家,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而這是沒辦法避免的。為什麼?就像抬頭看星星,問天上有幾顆星星?因為每個人的眼力不一樣,每個人的答案可能也不一樣,但是看到五百顆的是真的,看到三百顆、一百顆的也是真的。因為每個人對佛法的解讀不太一樣,像印順導師是太虛大師的弟子,雖然繼承了太虛大師但是也不完全一樣,祖師大德一代傳一代也都不完全一樣。即便是在佛時代的阿羅漢對某一些特定事件的看法也不完全一樣。l 俱舍倫注釋有三大家:神泰、普光、法寶,神泰的俱舍論疏有30卷,但是已經遺失不見了。普光的俱舍論記也是依神泰的俱舍論疏而寫,而法寶的俱舍論疏則是在批評神泰和普光,雖然如此,這三人是解釋俱舍論比較有名的三大家。l 佛法的研究一定會有好幾派不同的說法,例如玄奘大師研究唯識,當時印度研究唯識比較有名的就有十大論師,小的論師還不算喔!所以,佛法的解釋是各人說各人的,但是主要的東西是不會變的,對於細微的解釋就有很多人看法不一樣。l 很多人有時這讀本經、有時讀那本經,讀到最後都亂掉了,但是如果你已經掌握了佛法的核心,就不會亂掉。就像掌握了樹木的主幹,對於枝業的問題就簡單多了。所以一定要先掌握佛法的核心,才不會什麼都要問,什麼問題都不曉得應該怎麼辦,也不知道自己修的對不對。l 俱舍論的釋義,全名是《阿毗達磨俱舍論》,阿毗就是對,對其實就是向、趨向,有很多種解釋,這是其中一種比較通常的解釋,單單大毗婆沙論解釋阿毗達磨就有八種,這是論師的習慣,我們不必記那麼多種,要不然到時連一種都記不得,阿毗達磨是什麼,是趨向解脫,就是告訴你怎樣到達解脫,俱舍論就是這個意思,告訴你怎麼樣趨向解脫的,涅槃就是解脫,它能攝對法論(阿毗達磨)的一切勝義,所以名《對法藏論》,對法就是趨向涅槃,對就是趨向。l 佛法的智慧是從觀察生起的,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一切智慧是從觀察做起的,聞、思、修,修慧就是觀察,觀察這個事件的整個過程。l 論師透過觀察,把這個世間所有的現象分析做幾類,五位七十五法只是俱舍論的分法而已,但是其他的論師就不一定是這樣分了,我們比較知道的就是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但是像品類足論就五事七十六法,入阿毗達磨是五位七十七法,大乘唯識就五位百法,瑜伽師地論就六百六十法,成實論的說法就不太一樣了,基本上說是八十四法,…,為什麼會有大家看法不一樣呢?因為修行的境界不太一樣,就像有人說人有兩類,男的跟女的,也可以說分做三類,男的、女的、不男不女的,也可以分做四類,士、農、工、商,分做兩類是從性別分,分做四類是從職業分。l 俱舍論第一卷跟第二卷在講界品,把世間上所有的現象(法),基本上分做五類: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總類是有為法和無為法兩種,有為法又分為四類: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每一個其實就是你看得到的、聽得到的、摸得到的、想得到的、聞得到的,感官的,其實就是你認識到的,每一個每一個把它分門別類,有點類似生物學界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門別類。l 色法就是物質的層面,所以我們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色就是物質。一般人會誤會,以為色即是空的色是帶有顏色的色、是講淫慾。其實色即是空的色就是物質,物質是緣起無常的、終歸於滅的,一般不知道的都是依文解義,看到字面上,隨便亂解釋的。那這個色法: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境就是景觀設計色、聲、香、味、觸。色就是顏色、表色,我們看的到的,聽的到的聲音也是色法,聞的到的香味、吃的到的味道、摸的到的冷熱堅硬軟,都是色法。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就是無表色,而無表色就是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聞不到,但是它是色法。不過有的部派不認為有無表色,有些是有爭議性的。無表色類似我們受戒說有戒體,那個戒體是存在的,可是它又看不到、摸不到、聞不到,但是它是屬於色法,所以就把它叫做無表色。如果到大乘唯識,講的又不太一樣了,就不是無表色而是法處所攝色。l 心法就是一個心,但是到了大乘的時候就不是一個而是有八個。以前的日本人唯識和俱舍是一起學的,唯識要學三年、俱舍要學八年,唯識的基礎就在俱舍上,俱舍的功夫打好了學唯識三年就好。l 心所法就是隨著心,就是心有一個心所。心所有那些呢?大地法(10):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三摩地;大善地法(10):信、勤、捨、慚、愧、無貪、無瞋、不害、輕安、不放逸;大煩惱地法(6):無明、放逸、懈怠、不信、惛忱、掉舉;大不善地法(2):無慚、無愧;小煩惱地法(10):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不定地法(8):惡作、睡眠、尋、伺、瞋、慢、疑。  這些都是心所,大地就是遍一切心所,不管你起什麼心都會有這些。這些是俱舍論所指的心所,其他的論師舉的又不一樣,就像瑜伽師地論有六百六十法,每個論師從那個層面去解釋的都不太一樣。l 慚愧是一切善心的根本,如果你這個人已經到了無慚、無愧的境界就比較容易造重大的惡業。人非聖賢、熟能無過,要不造惡業老實講不太容易,只是造大、造小、造多、造少的問題,不造惡業的人是少之又少。如果能像顏回一樣不二過,做錯了馬上改絕不再犯,這種人就算很厲害了。有時我們會造惡業,不是因為我們喜歡造惡業,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個是惡業。l 除了不二過還要不遷怒。遷怒是我們很容易犯的一件事,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不想做凡夫,要向善、向上、向光明,你就要改。但是你說我學了佛之後就不會遷怒了嗎?其實也沒那麼容易,這是需要方法、需要時間、需要透過不斷的實踐。例如:知道學習佛法要慈心不要嗔心,是不是從此以後就沒有嗔心了?這世界上沒有這種人。通常都是起了嗔心後告訴自己,為什麼我起了瞋心,我不應該這麼生氣,這種會反省的人已經算是厲害了,這個就叫有慚愧心,這個也叫做後知後覺,但是也還有覺,很多人是不知不覺的。l 善根的深淺取決於覺的程度,有的人要一年之後才知道做錯,有人要一個月、有人要一天、有人當下發作之後立刻察覺。還有,即便察覺但還是照樣犯錯,就像有人說戒煙有什麼難,我都戒了幾百次了,這就是沒有戒了嘛。我們會發現“為什麼我知道了我卻做不到?為什麼明知不應該也還是沒辦法?”人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就是要有煩惱要不然怎麼叫人,凡夫就是會煩啊!人都是有煩惱的,但是煩惱要發作,一定要找到一個出口,要不然會憋死的,不過也不能一直這樣,剛才講過佛法的三個趨向:向善、向上、向解脫。l 修學佛法後是要越來越進步,可是為什麼我從來沒有進步?就是沒有用方法。通常我們都只是覺得我好像不應該,然後就沒有了。要知道,凡事都要有因緣,生氣也要具足很多因緣,想越久的會越生氣,如果你想三天三夜,那就更生氣。想越多,想這個也這樣,那個也這樣,就會更生氣。如果他只是 一兩 次這樣,你還不會很生氣,但是如果講了很多次還是這樣,你就會想很多、想得很厲害、想得很深入,那個力量就很大。好的也這樣、不好的也這樣,可是我們不好的都想很久,回來之後開始想,閉門思過,思別人的過,想很久,想到心很生氣。但是閉門思過,思自己過的時候,都只是很短的時間,這樣是沒什麼力量的。就像種兩棵樹,一棵樹給它很多肥料,所以長得很大;另一棵樹只是偶而給它少少的肥料,所以長不好,我們想的多寡就是那灌溉施肥的多寡。也像我們養兩隻狗,一隻每天給牠充份的營養,另一隻兩三天才給牠少少的食物,兩隻狗如果打架,誰會贏?我們的善、惡心所也是如此,惡心所有18個,大善地心所才10個,由此可見煩惱是比較多一點的。我們不要管惡心所有多少,但是,善心所則要不斷培養。通常,我們都不知道要培養善心所,但是惡心所是會自然增長,因為順著我們自己的煩惱很容易,要克制我們的煩惱卻要一點點的用力跟努力,所以這時候會比較辛苦一點,所以很多人修學佛法到最後都會說:“我再也不要那麼忍耐了,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因為他覺得修學佛法為什麼要這麼委屈自己、壓仰自己、都是自己受傷害、別人都好我都不好。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個都是你想錯了、你用錯方法了,所以會覺得越學越委屈,覺得沒有學佛我還快樂一點,學了以後覺得我好像什麼都不是,連一句大聲一點的話都不能講,憋死了!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煩惱心起來時,有的人發作了覺得很舒服,可是舒服之後你煩惱的層次又增加了。就好像煩惱的那隻狗你又給牠餵一次,牠又肥了一點,你以後要管牠會管不了喔!所以為什麼會有我知道但是做不到,因為你給牠養太肥了。l 有人會說我也念觀世音菩薩,我也知道慚愧,可是好像沒什麼力量。但是問題不是你有沒有煩惱,問題是你有沒有心要解決問題,可是有心不是嘴上講一講,而是在實際上要努力。辛苦是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會辛苦的,不是說我們吃素、誦經、拜佛這些在辛苦,是你在對治煩惱的時候稍微有一點點辛苦,就是要稍微堅持一下,我肯定我這樣做對我自己好、對別人好、對我現在好、對我未來好,要先給自己信心,這樣才有力量走下去,要不然會越學越哀怨,為什麼?因為學佛就都是委屈。人家一句話:你學佛還這樣!你吃素還這樣!你受了菩薩戒還這樣!就讓你啞口無言,但是啞口無言不是你不生氣,而是氣在心裡面。不是這樣子,你要學會解決,也不要因為這個事件或因為學佛又遇到這樣就更生氣了,這些都是不對的,但是學佛難勉會有這些問支票貼現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t97ztemw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