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沒給考生下馬威
   註重能力考查 作文不易跑題拿高分難
   亞心網訊(記者 郭志勇)7日,高考第一門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後,走出考場的考生大都神態輕鬆,考生感覺“題不難”,作文也有話可說,不易跑題,但拿高分不易。
  7日11時35分,烏市五十四中的考生徐子涵走出考場後,微笑著對送考老師丁雙西說:“考得還可以。”烏市第七十中學高三(10)班的楊一和田若穎也感覺試卷答得“蠻順手”。“語文科目一般不會給考生下馬威。”丁雙西老師說。
  “本次高考語文試卷的難度適中,考生髮揮正常。”烏市七十中的帶隊教師、高中語文教研組長陳永冰表示。
  陳永冰分析,2014年高考語文試卷的整體感覺是“題型穩中有變,試題難度適中,註重能力考查”,第5、10、13、17題有所變化,其他小題比較穩定。
  論述類文本閱讀是關於“食品安全”的,內容是當下老百姓關註的熱點話題,貼近百姓現實生活。
  文言文閱讀的第5題今年改為文言文斷句題型,給文言文斷句是文言文閱讀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更是考查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詩歌鑒賞一題考查表現手法,一題考查思想感情,和以往考題相當,但註重比較閱讀,對學生的鑒賞評價能力要求更高。
  第10題名句名篇默寫,以往的題目大多採用給出上句或者下句要求考生填出下句或者上句的題目類型,更多側重記憶,而今年更傾向於考生對文本的理解性,這種考法對學生識記、理解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視對考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查,因而創設了不同的情境,要求考生準確恰當地補出名句這種題目類型。
  第13題考查學生在具體語境中辨析近義成語的能力。考查的三個成語是:防患未然、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學生要在準確理解成語意思的基礎上,結合具體語境做出選擇。
  《變形計》和《爸爸去哪兒?》被寫進作文
  語文高考作文試題題目:閱讀下麵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少人因為喜歡動物而給它們喂食,某自然保護區的公路邊卻有如下警示:給野生動物喂食,易使它們喪失覓食能力。不聽警告執意喂食者,將依法懲處。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看到這個題目,烏市第七十中學高三(10)班的段澤豪心裡感到“很踏實”,這是因為此前他曾看到過類似的文章,一番思考之後決定選擇從“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角度入手,用大自然優勝劣汰法則講述生存中要強大自己,就要減少依賴心,變依賴“喂食”為“主動覓食”,寫著寫著他發現,他遇到的最難之處是“可選取的事例有點少,無法讓文章增色,遺憾了些。”寫完之後,他快速估了下分,“作文滿分60分,我應該可以拿到46分到48分,如果當時能找到更好的事例,再在開頭、結尾再下點功夫,50分沒問題,不過高考就是這樣,當時受時間限制,沒有辦法達到完美。”對自己的作文,他基本滿意。
  烏市第七十中學高三(10)班常倩文感到“放心了許多”,她說:“這個題目不拐,最大的好處是好立意,又不容易跑題。”常倩文快速地篩選了各種角度,很快有了靈感,她決定從“不要把愛變成傷害”這個角度切入,她把“不顧動物生存規律,藉著愛的名義喂食野生動物”的現象引申到“親子關係”上,立刻找到了許多話題,引出觀點後,她使用了一段對比,採用的事例是時下非常火爆流行的電視節目《變形計》和《爸爸去哪兒?》,結合社會熱點和親子教育的焦點,把原本枯燥、相對嚴肅的作文題目拓展得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寫完之後,我看了看,感覺很滿意,我覺得我作文可以拿50分。”
  對自己作文環節的成功落筆,常倩文認為,這與自己高三期間緊密關註社會熱點的習慣有關,她慶幸自己高三這年沒有過得“與世隔絕,不聞窗外事,只讀聖賢書”,她認為“現在的高考越來越註重能力,視野的開闊,對社會熱點的持續關註……這些都可以成為高考戰場上的得分點。”
  陳永冰認為:“今年高考作文出得蠻好,審題難度不大,立意角度多,讓學生有話可說,從喂食者給動物喂食的角度,要遵守規則,應尊重客觀規律,聯想到《觸龍說趙太后》中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愛要怎樣去表達;而要從野生動物自身角度,要有獨立意識,不依賴別人,不喪失本能,或者不貪圖安逸;從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對喂食者的警示角度,教育人不但要告訴他不能做什麼,還要告訴他為什麼不能做,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陳永冰認為:“作文好寫,每位考生只要立意不偏都能拿住基本分,但要寫出文采拿高分卻並不容易,需要更高的駕馭能力和功底。”
    (原標題:語文沒給考生下馬威 作文不易跑題拿高分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t97ztemw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