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主任記者 李敏)這兩天我省各地天氣不錯,尤其是今明後三天氣溫將小幅回升,沈陽今晨氣溫有點低。

zt97ztemw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六壬心法指要 大六壬心法指要 – 錄自北海閒人原著為了鼓勵更多朋友學大六壬,特從該書摘下以下文章許多易友都認為大六壬難學,從某程度上說是對的,原因有:1. 課式複雜,要素眾多僅僅看到大六壬課那複雜的結構、眾多的名詞,就足以讓初學者眼花撩亂甚至頭暈目眩了,要記住這些名詞,需要相當多的功夫。許多學習者用了好長的時間,還不會起課,更不用說達到袖傳一課的程度了。2. 判斷困難,不好著手得到不同的課體,占斷不同的課體,判斷的切入點是不同的,有從這個方面看,也有從那個方面看的,若沒有一本「真正的入門書籍」,是很難找出一種普遍的判斷方法的。3. 缺入門書,古籍難懂正因為課式複雜,判斷不易,所以學大六壬需要相當的毅力和時間。古代的大六壬多流行於高官顯貴、文人雅士之間,正是導源於此。同時,由於壬書多由文人總結編纂,所以都是古雅難懂,「以書為師」的人必須有相當的文化水準才能把這些古籍理解深透。現代的壬書,多是抄襲古籍,既無條理,也不通俗,更可怕的是謬說流行,壬友找不到好的入門書,這也是學壬困難的主要原因。世界是公平的,與相當多的術數門類相比,大六壬的優勢與其學習難度是成正比的。習壬越久,越能感受到其獨特的魅力,品嘗到收穫的驚喜。大六壬不但不是高不可攀,反而是最有系統性、最具條理性的學術,只要有德巴里島與勤,就一定會日有所長,出幾分力就有幾分收獲,決不象有些人所說的要依賴什麼「悟性」、和「緣份」,也不像有些預測法那樣日夜鑽研而遲遲不進。只要品德端正、堅忍不拔,按照正確的理路循序漸進,必有所成。但「理路清通」是學習的前提,要在不斷在「明理、得法、實戰」中反復,螺旅式上升。斷課應以「感覺」為先,因為感覺是理性和感性積澱的統一。且要苦讀、記誦,崇仰古籍、背誦古籍,不可只是膚淺的「理解」。1. 壬即生活,大六壬是反映人生的、現實的,要掌握六壬之學,必須把壬占的一切名詞、規律還原到生活之中,看到底它們反映的是生活中的那些現象、過程、人事物,從而加深對壬課各個組成部份的認識,使壬課變成一幅成一幅活生生的畫面。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對所占事物一切的一切了然於胸,占斷也才更有準確度。2. 大六壬是人文的、歷史的,它植根於古代生活,必然反映古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只有深入理解傳統的倫常規則、忠恕之道,注重名實相符;只有具備豐富的歷史知識積累,才能把握大六壬的精髓所在。3. 壬為象學,「有象即有事」,課中有某象,必有對應之事發生。課傳中的一切,無一不是類象。汲汲於生剋,決非大六壬的精神。4. 易道尚簡,壬為道術,學壬當平實樸素,要追求課課平準,決不炫奇求巧,動人心目,堅決反對戲占,堅持大事裝潢方用壬。5. 大六壬斷課,「理則」是指導,陰陽盈虛之理為根本,自然之理、社會之理、人性之理為輔翼,「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不明人事、事理,無法學會大六壬。6. 壬占分為兩個學習層次:以「類神為核心」而斷層基礎層次,依「課傳氣勢」而斷是高端層次。以類神為核心,就是選取類象、分析類象,大六壬有九大類象系統,所占之事的對應類神從這九大類象系統中選取,類神吉旺則吉,類神凶休則凶。課傳氣勢,就是「物以類聚,方以群分」,看整體氣勢所在。氣勢的內涵,靈動不可方物,依課傳特點和占事類別為依據進行判定。當然,有些占類以類神為核心,氣勢可以不觀,如失物課。1. 信息量大,細緻清晰正因為大六壬的課式要素眾多,才具有承載更多資訊的空間,天地盤、四課、三傳之中,每一個字都會有相當的信息反應出來。將大六壬的課體、支神、天將等九大類象系統互相疊加,就像給一個詞加了多重的定語、狀語、補語來修飾限制,這樣資訊就非常明確細緻了。2. 重後操作性極強,「所記即所得」 筆者在親身實踐中發現,先賢所總結的類神象意和判斷方法,十分準確實用,記住了,套上就靈,有些課例的斷法竟然可以照搬不誤,先賢神奇的斷法經常被我們在實踐中「重現」,著實令人驚嘆。3. 條理清楚,一點就透沒有師父傳授,沒有好入門書,學大六壬當然是一頭建築設計霧水,進展困難。只要有一本書,或是一個人,指明了應該怎麼學,應該學那些東西,學習者就會發現大六壬的學習是如此的有規律性,比其他方法簡易多了,只要肯下苦功去記憶理解,循序漸進,必能臻於高手境界。4. 底蘊深厚,受益無窮大六壬在諸門預測術中,最有理致,跟生活的聯繫最為緊密,所用的知識也最多。學習者在學壬過程中的收獲,決不僅僅是在術數方面,而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它使學習者的品德、個性、藝術修養、生活情趣都得到相當大的提高,對於把握自然和社會規律、走好人生之路,起到極其良好的作用。為取得最有效的學習效果,學壬可分如下幾步:其一,學會起課最好是能夠迅捷起課,達到「袖傳」的程度。時間一至三個月。其二,亂看階段通過閱讀本書,把握大六壬課式的構成特點,瞭解大六壬有關的概念,再博涉群書,增加對大六壬的感觀認識。時間三至九個月。其三,在拙著《大六壬斷法述要》指導下,把握大六壬判斷的基本思路,結合《壬歸》、《大六壬指南》、《大六壬大全》及有關詮釋文章,瞭解大六壬的九大類象系統,相對熟練地運用《畢法賦》、《指掌賦》、《會纂指南》,自如斷課,不斷提高六壬認識水準。其四,攻研大六壬理氣法則,達到較高的壬學層次。真要學習大六壬,還要深研古籍。先打好基礎,以免「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錄自北海閒人原著借貸)

zt97ztemw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 : 和與合標題 : 和與合近年來,天災頻傳,社會紛擾,莫不與人心不調和息息相關。所以我常說,唯有人與人能合心、和睦,大自然就能調和,我們才能擁有安定的生活,共享清淨和樂的世界。中文的造字,實蘊含著深邃的智慧與深遠的意義。如「合」──由人、一、口所組成,每一個人的話語都一致,就是「合」。又如「和」,左邊的「禾」就是稻禾,代表大自然;右邊的「口」代表人,人與大自然相融和諧,就是「和」。合心和氣,家和萬事興全球慈濟人愛灑固態硬碟人間,將善的種子散播到世界每個角落,雖然彼此膚色各異、國籍有別,人文、環境亦不相同,但因為都有共同的大愛目標,個體融合於團體裡,呈現整體的和合之美,所以能群策群力發揮良善的力量,在國際間從事救世救心之志業。慈濟人在苦難處救災,無分國界種族、宗教信仰,付出無求同時感恩,見苦知福再造福,這股浩然之力量就是源於「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合心,人人心口一致,相互之間以歡喜心共事;和氣,人人和氣相處,自然「家和萬事興」;互msata愛,人要活在愛的世界裡,人生才會幸福;協力,合眾人之力為眾奉獻,不自私自利,則世間無難事。互愛協力,世間無難事當今世界景氣低迷,其實主要還是來自於人心。台灣俗諺云:「人若不照道理,天就不照甲子。」現在地球氣候異常,災難層出不窮,無不源於道德沉淪,人心失和。我們都是共同生活在「天蓋之下,地載之上」的生命共同體,若人人能善知因果、明辨是非,不聞風起舞而人云亦云,並且和諧相處、合心以待,匯聚愛心而行善造福,自然天地萬物就蒸烤箱會調和,經濟就能復甦,社會也能安定。人心和合,平安無災難人間和合,世間祥和。合的前提是愛,和的要件是寬。我常說「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總是希望人與人之間和合相處,則無事不成;就如人體細胞和平共處,則身體健康。祈願敬天愛地聚福緣,人心和合無災難,歲歲年年平安吉祥。

zt97ztemw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仙女聚足昨夜一下課,Q乾媽便趕回宮裡了結束了,畢業了,回到宮裡,所有的人看到我,都超開心的 媽咪還給我一個深深擁抱……………好感動 我總算撐過了二年~昨夜是宮裡的大事,因為有好多印度的無形祖祖來媽咪要我們每個人去靜坐、去讓祖祖賜智慧、還有領寶不過,最讓人開心的是……………………………………………… 第七位仙女已經出現嘍 固態硬碟我想大夥一定都很期待第七仙女的出現吧  好吧~讓Q乾媽就很隆重的來介紹我們這位第七仙女------------『雞婆仙女』 雖然Q乾媽想了很多個名詞來美化啦熱心,熱忱,外向………但祖祖真的是說-----『雞婆仙女』 所以我只好照實的打上來了 否則我是篡改了祖祖的原意也 『野蠻仙女』、『最恰仙女』、『聰明仙女』、『愛吃仙女』 msata『愛哭仙女』、『愛美仙女』、『雞婆仙女』每一位仙女的個性如此的明顯、看了名字我想你們也不難知道這幾位仙女的特質 祖祖的七仙女總算聚足了  接下來,每個人的工作會慢慢的浮現的 所有的仙女們要加油唷想看第七仙女的真面目是嗎?喔`~~~~~不 讓我賣個關子吧在此要跟第七仙女『雞婆仙女』說 不要急、不要怕、不要想太多 距離不是問題,因為是祖房屋二胎祖的仙女,不管在哪裡,都還是祖祖的仙女 等機緣一到,你會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的 加油唷 很開心,妳加入了我們仙女班 放下及看清世間的無常,你會明白許多的 將祖祖賜你的智慧善用於世事上 加油唷 仙女班總算等到你來聚足了

zt97ztemw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恐怖ㄛ~恐怖到了極點話說鬼故事是讓人~可愛又可恨的記得在國中時當時很流行玩碟仙的曾聽說過隔壁班的學生就有人在玩但最後好像是被附身哭個不停  家長只好趕緊找師公來幫忙解救從此學校就規定不准在禮服玩這些了到了高中之後我記得最愛看軍中鬼故事常常看了晚上都不敢去上廁所 尤其我家以前是住那種長形的房子從客廳到廁所要通過長長的走道  我都是電燈從頭給他開到尾上完廁所之後是用光速的速度跑回西裝外套來一邊跑一邊關電燈然後在趕緊的回房間睡覺  長大之後還是愛看那種xx旅行團這方面的電視看完之後後果還是一樣也只好硬著頭皮去上廁所回到房間睡覺時雙腳不敢露出棉被外因為怕會有阿飄在摳我的腳底ARMANI  雖然看了又會很害怕但是不看又會覺得非看不可怎麼這麼討厭阿 

zt97ztemw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宗綱要筆記(2-1) 八宗綱要筆記(2-1)-2011/1/22講師:上如下正法師  整理:筆耕組*筆記內容係依影音檔所整理,若有疑問請參考影音檔或語音檔,一旦發現任何錯誤,請不吝指正,以裨益同學。l 部派基本上把他們修證的功夫、還有方法,非常詳細的都寫下來、記錄下來,有一些是他們討論的,各個思想不太一樣,“身”是這樣問,問完之後問“受”,受問完之後問“心”…,非常繁複的這樣問,品類足論大概就是這樣分門別類後把問題一個一個列出來。大般若經裡面比如說空空、大空、有為空、無為空、本性空、自性空等等,然後色是怎樣、受是怎樣、想是怎樣,十八界裡面一個一個寫,中國人不習慣這樣的繁複,你看我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後面就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就簡單啦!後面的跟前面的就一樣了,如果你不是這樣,照這個毗曇的說法,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這樣一直下去…,十八界就要念十八次,那如果把它合成三十七道品,一個一個也都要這樣念。但是,這樣也有一個好處,要知道佛法基本上要深入,深入後有一個現象就是微細,當修禪定時,心是很微細的,所以很多東西是越分就越微細。比如說我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念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當我們念完時煩惱也是亦復如是,一直念一直念是壓不住煩惱,你單單用這個經文來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念完了煩惱亦復如是…。如果我們很細的話,就這樣開始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後來可以度一切苦厄、因為它在這個色上,就去分析這個色是什麼,毗曇裡面就分了有地水火風有幾種色法、有幾種心法,而這些都是空的、緣起的,然後“受”,你的覺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些也都是空的、緣起的、無常的、無我的。然後“想”,你的那種印象,色受想行,你那個意志、識,你那個分別,你如果心很細這樣想,想到最後你的煩惱就沒有了。…所以當你的心很微細的深入去探討它的時候,包括探討你的心怎麼會起這個煩惱?為什麼會對這個色法(這個現象),為什麼會對這個現象起這個煩惱?那我的感受是怎麼樣?如果是在禪修中的話,就要觀,從無常入無我,是要很微細的去做觀這個動作,當然我們現在先沒有辦法像阿毗曇的這些論師,他們在禪定上都是很用功,我們沒辦法像他們那樣打坐,用那個很微細的心去觀,但是我們用類似這樣的方法去看這個世間,我們的執著心也會減少,因為分析到最後你會發現到根本我就不需要生氣。l 有人會說南傳國家是原始佛教、根本佛教,其實不是,它也是部派佛教,是部派佛教的一支,…,部派佛教有個特點,就是它把很多法書都整理過來,現在我們知道像三十七道品這個是經過部派整理的,佛當時並沒有講什麼三十七道品,當時是講很多修行方法,這些部派的論師把佛所說的這些道理全部加以整理,然後分門別類變成三十七道品,所以三十七道品是個別個別的修行法門,…。十二緣起也是經過整理,很多東西如果沒有經過整理我們不容易懂,如果整理的不好就會越來越看不懂,像論是在解釋經的,結果本來看經還看的懂,看論就看不懂了。論書是在解釋論的,結果論看不懂論書就更看不懂,…,這是因為有時代的隔閡及思想的隔閡。l 發智論是說一切有部最重要的一部論,而發智論到底在講些什麼呢?首先就在講什麼是世第一法,為什麼一開始就講什麼是世第一法呢?這些部派的論師主要是要解決修行上的問題。…,佛法都是修行的方法,上次講過它是教你怎麼修,可是也不是泛泛的修,像我們修持戒、布施基本上都是升天而已,你要解脫基本上它還有深入的,那怎麼修呢?從五停心開始修,這個五停心都還是賢位、外凡而已,連外凡夫都還沒做到,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這個別相、總相就是修四念處(身受心法),其實它是修五停心、四念處,五停心就是我們比較知道的慈悲觀、數息觀、不淨觀、因緣觀以及界分別觀(大乘把它改為念佛觀)。內凡基本上就是要進入聖者了,在進入聖者的這個階段就叫內凡,內凡就是煖、頂、忍、世第一,而它從世第一開始講,但它並不是講世第一而已,而是講媛、頂、忍、世第一,只是從世第一開始講。…講到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是什麼?論師就講世第一法到底是欲界、色界、是屬於欲界、屬於色界還是屬於無色界,非常繁複,還不止這樣而已…。如果他說應該是色界,就又開始問為什麼是色界而不是欲界呢?為什麼是四聖諦而不是五聖諦呢?基本上都會問的非常的詳細。單單一個法都講到很微細,這個是發智論。l 那大毗婆沙論是在解釋發智論的,就像大智度論是在解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的,…,卷一、卷二就是在處理發智論的一些問題,卷三就是從發智論的文字開始講的,從發智論的文“云何世第一法…”開始的。他把當時各個部派的說法整理進來,大智度論也是這樣,把當時個個部派以及不同的說法都放進來,它就講為什麼叫世第一?它又問為什麼從世第一法開始講?怎麼不從煖開始講?問一些類似這樣的問題,然後一直解釋越解釋越微細。l 佛法基本上有三傳,南傳、北傳、藏傳,北傳又叫做漢傳,漢傳主要是流傳在中國,再由中國流傳到韓國、日本這些大乘的國家叫漢傳也叫北傳,那流傳到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這些地方叫南傳,比較後面流傳到西藏、蒙古的叫做藏傳,基本上佛法就是這三傳。l 每一個部派對於佛法的觀念是不太一樣的,大乘也一樣,不管那一個部派,它底下也都還會再分派,這是沒辦法避免的事。像淨土宗算是最簡單的,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觀念,每一個祖師宣揚的淨土觀念也是不同的,唯一相同的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用什麼方法去,這個就又不支票借款太一樣了。而密宗就更多了。基本上我們講說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這個是依法藏部、四分律說的,其他的論典、部派就不一定是這樣了,幾條戒是不一樣的。不止佛教分派,民間團體也這樣,其它宗教也是如此,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民間宗教都一樣。流傳在世間的東西一定會因為每個人的看法而有所不一樣。l 每個宗派都有所依的經論,而俱舍宗當然是依俱舍論。俱舍論也有梵文本,不過還是以漢譯本為主,是依流傳在當時的經論來修行,主要有陳·天嘉四年(563),真諦譯《俱舍論偈》,真諦是翻譯的四大師之一,玄奘、真諦、鳩摩羅什、不空三藏四大譯師,中國從兩漢以來就有翻譯僧過來了,一直到宋朝時都還有,真諦是最早把俱舍論翻譯出來的,這個我們叫它舊論,到後來主要都是依玄奘大師翻的《俱舍論本頌》及《俱舍論》為主。我們現在讀的經都有很多種版本,而這些版本有些差異是滿大的。現在偽經也是很多,不要以為裡面有佛、法、僧、有如是我聞、有阿難、有舍利弗就是真正的經典。l 我們修學佛法要在這些裡面拿我們需要的,不要說全部都拿,也不要說那麼多我全都不拿,多由它多,但是取自己需要的。你要設定好要看什麼,不要說這麼多書怎麼讀得完?沒人要你讀完。有一個小故事,一個人在沙漠中水喝完了、很渴,碰到一個好心人告訴他東方有一個綠洲我帶你去,到了綠洲後,那個人就一直哭,好心人問他你為什哭?他說“這麼多的水我怎麼喝得完?”  就像水只是讓你解渴,沒人要你把綠洲的水喝完,你也不必要讀完所有的書。你就是一直讀,就像每天都要喝水,你就每天都讀一點,每天拿一點來用,讀到那就把它拿來用,佛法都是可以用的,只是你不會用而已。所以,我們很多觀念必需要清楚,清楚了,修學佛法就沒有負擔,要不然你越學佛負擔就越重。而且學佛是要減輕負擔,就是要解脫的。要把綁在你身上的繩索一條一條的解開,而不是學一次佛就綁一條在身上,越學越多就越綁越多,綁到自己動彈不得後再去綁別人,這樣就是錯誤的。l 你只要檢驗自己,我學佛有沒有越來越樂觀?我學佛有沒有越來越積極?我學佛有沒有越來越有人緣?我學佛有沒有越來越歡喜?如果沒有,那就是學錯了。因為佛法就是甘露,中邊皆甜,絕對不會是學了反而負擔加重、人緣不好、煩惱增多,如果是這樣,你一定學錯!要好好檢討。l 佛法有三個積極的層面:向善、向上、向光明。其實只要自己檢驗自己就可以知道,如果學佛越學負擔越來越重,人家就會越擔心你、越討厭你,不只別人討厭你,你也會討厭別人。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這些人都說在學佛,但是每個人煩惱都那麼重!”當你在數落別人時,你的煩惱就是最重的。你常常指著別人說這個人不慈悲、這個人瞋恨心重,這個時候你的瞋恨心最重,但是我們往往會忽略掉。當你指著別人的時候,就是你起煩惱的時候。可是你為什麼沒辦法把這個用在自己身上而一定要用在別人身上呢?好像都擔心別人不能解脫,可是佛法不是這樣喔! 應該是自己清涼也帶給別人清涼;自己解脫也帶給別人解脫;自己歡喜也帶給別人歡喜。l 但是有時候我們會忽略,會在這個名相上、這個佛法上轉。法輪轉的快應該表示內心有力量,但是我們不是,我們在那個文字相上轉。就像手搖轉經輪,若只是轉而心不在六字大明神咒上,那是沒有用的。轉經輪是提醒你的心要嗡嘛呢貝美吽,是提醒你心要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身體像蓮花,心像明珠一樣,明珠是什麼東西來就映出什麼,什麼離開就什麼也不留。提醒自己身、口、意三業清靜。就像念珠是在念佛的,念佛要攝心,如果你一邊念一邊講話或看電視,這樣撥念珠撥太快也是沒有作用的,因為沒有攝心。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把錯誤的觀念去掉。l 可以檢驗自己學佛的三個趨向:向善,意思就是好的,不會是不好的。  有人問我:師父,地藏經好像不能在晚上誦?晚上誦好像鬼會來。  這樣是不是向善?不是喔!就像吃藥有後遺症,利了肝但傷了胃。但是佛法不會喔!佛法就是甘露就是蜜,中邊皆甜,就是半夜起來誦地藏經也沒關係、在家裡誦也沒關係、在公車上誦也沒關係,只要不吵到人就好了。主要是你的心因此而得到安定、得到清涼,時間不是問題。…,就像常有人問我:師父!幫人助念好像會卡到別人的業?當然不會,否則就是善因得惡果。所以佛法“向善”的意思就是做了,一定是好的!沒有後遺症的。所以只要記住幾個原則,什麼樣的邪見都打不倒你,佛法一定是趨向好的地方,不會是不好的,如果你學佛法人家告訴你,你學佛法,你以前的業障全都會找上你,會這樣嗎?告訴你“不會的!”  業障要來的時候,你也不用擔心,現在的居士最怕什麼,最怕兩個字就是業障,當你在不順時人家跟你講你旁邊跟著兩個喔!你就會講“真的喔?那怎麼辦?”對方可能就會說“要消災啊!”當然,要消災就是要花錢啊!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你心不要慌,要先問“跟的那兩個是誰?”搞不好跟著的兩個是護法呢?你要知道地藏經的護法都是鬼王喔!如果跟著的兩個是冤親債主,那你也不用怕,你要想“他跟在你旁邊那麼久了,有沒有傷害過你。為什麼跟著你?有利可圖啊!”表示你這個人有功德、學習佛法。那不是很好?那就變成人家自己跑來給你度啊!無形中,你誦一遍經就等於把這部經講給那兩個人聽,無形中就修功德了,那你還有什麼好擔心的。l 向善,一定是好的,不會不好,而且沒有負作用,一定是越來越好。如果你修行的佛法是好的,一定是啟發善心的,啟發善心一定是聚集善緣,所以你旁邊的人也一定的是好人。你一定會說我修行佛法,我對人家那麼好,為什麼人家對我那麼不好?你對人家好是你自己講的,別人認為你這樣對他不好啊!但是我們通常有這個錯覺喔!為什麼我對你們這麼好你們卻這樣對待我?那你一定要檢討你自己,如果一個二個這樣對待你,表示那個人煩惱重,但是如果大家都這麼對待你,那表示你對待別人的方式有問題,你一定要檢討。因為它不會是不好的,你一定有不好的因才系統家具有不好的果。l 向上,是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從初地到二地…,從煖、頂、忍到世第一,它一定是越來越好,如果你今天學也是這樣,明天學也是這樣,後天學也是這樣,一年之後還是這樣,那個就不是。因為會越學越好、越來越好,你學一年跟學一個月的不一樣,學兩年跟學兩個月的不一樣,學三年跟學一年的不一樣,一定要這樣,如果沒有,那就是你停滯了,你只修到某個階段,沒有辦法再往上。可是佛法一定是往上的、有階梯給你上的,你一定是不知道方法。如果你覺得你修那麼久都沒進步,一個是你觀察不夠微細,一個就是你還找不到方法。l 向解脫,也就是向光明,向善、向上、向解脫也就是向光明,就是你的負擔會越來越少,你會越來越自在、越來越不執著。如果你越修越執著、仇人越來越多、心情越來越不好,那你一定修錯,你修的不是佛法。雖然你念的是阿彌陀經、普門品、金剛經,但是你修的不是佛法,你只是念佛說的話,但是你不是修學佛法。你自己可以檢驗你自己,你不用別人來跟你講,自己問自己就好了,因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很多境。l 發智論也有兩個系統,一個是迦濕彌羅系統,一個是犍陀羅系統,但俱舍論基本上是依造犍陀羅系統而編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依照苦、集、滅、道,犍陀羅系統的論書有一個特點,先講果然後再講因,苦是果,集是因;滅是果,道是因。所以它是依苦、集、滅、道來編的。俱舍論一開始講有漏果、有漏因,然後講無漏果、無漏因,就是為什麼有輪迴,這個現象界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我們應用到生活上也是這樣,裡面就是緣起,俱舍論也是可以應用在生活上的,不是只能研究而已,基本上佛法就是修行用的。比如說我因為這件事情生氣,這個就是果叫做苦果,這件事情讓我生氣(苦果),原因是什麼?就把原因找出來。這件事情讓我生氣,我為什麼生氣?你會得到一個結論,一定是跟你的思想有關係,是我想到不好的那邊去,所引發一連串的連結,如果你想到好的那邊去就不會這樣。還有,雖然這件事情讓我受痛苦,但是我不一定生氣,但是我要解決這個痛苦,就像我們有輪迴讓我們受苦,可是我們有輪迴我們並不生氣,但是我們要解決這個輪迴的問題。就像不管菜煮的好吃或不好吃,一定都有它的原因,我們就是把這個因緣找出來。l 有研究俱舍論的人就一定有注釋俱舍論的人,很多人研究就很多人寫,像金剛經很多人讀,讀了之後就很多人替它註解,以前有一本叫金剛經百家註,現在不只一百家,最少有五百家,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而這是沒辦法避免的。為什麼?就像抬頭看星星,問天上有幾顆星星?因為每個人的眼力不一樣,每個人的答案可能也不一樣,但是看到五百顆的是真的,看到三百顆、一百顆的也是真的。因為每個人對佛法的解讀不太一樣,像印順導師是太虛大師的弟子,雖然繼承了太虛大師但是也不完全一樣,祖師大德一代傳一代也都不完全一樣。即便是在佛時代的阿羅漢對某一些特定事件的看法也不完全一樣。l 俱舍倫注釋有三大家:神泰、普光、法寶,神泰的俱舍論疏有30卷,但是已經遺失不見了。普光的俱舍論記也是依神泰的俱舍論疏而寫,而法寶的俱舍論疏則是在批評神泰和普光,雖然如此,這三人是解釋俱舍論比較有名的三大家。l 佛法的研究一定會有好幾派不同的說法,例如玄奘大師研究唯識,當時印度研究唯識比較有名的就有十大論師,小的論師還不算喔!所以,佛法的解釋是各人說各人的,但是主要的東西是不會變的,對於細微的解釋就有很多人看法不一樣。l 很多人有時這讀本經、有時讀那本經,讀到最後都亂掉了,但是如果你已經掌握了佛法的核心,就不會亂掉。就像掌握了樹木的主幹,對於枝業的問題就簡單多了。所以一定要先掌握佛法的核心,才不會什麼都要問,什麼問題都不曉得應該怎麼辦,也不知道自己修的對不對。l 俱舍論的釋義,全名是《阿毗達磨俱舍論》,阿毗就是對,對其實就是向、趨向,有很多種解釋,這是其中一種比較通常的解釋,單單大毗婆沙論解釋阿毗達磨就有八種,這是論師的習慣,我們不必記那麼多種,要不然到時連一種都記不得,阿毗達磨是什麼,是趨向解脫,就是告訴你怎樣到達解脫,俱舍論就是這個意思,告訴你怎麼樣趨向解脫的,涅槃就是解脫,它能攝對法論(阿毗達磨)的一切勝義,所以名《對法藏論》,對法就是趨向涅槃,對就是趨向。l 佛法的智慧是從觀察生起的,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一切智慧是從觀察做起的,聞、思、修,修慧就是觀察,觀察這個事件的整個過程。l 論師透過觀察,把這個世間所有的現象分析做幾類,五位七十五法只是俱舍論的分法而已,但是其他的論師就不一定是這樣分了,我們比較知道的就是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但是像品類足論就五事七十六法,入阿毗達磨是五位七十七法,大乘唯識就五位百法,瑜伽師地論就六百六十法,成實論的說法就不太一樣了,基本上說是八十四法,…,為什麼會有大家看法不一樣呢?因為修行的境界不太一樣,就像有人說人有兩類,男的跟女的,也可以說分做三類,男的、女的、不男不女的,也可以分做四類,士、農、工、商,分做兩類是從性別分,分做四類是從職業分。l 俱舍論第一卷跟第二卷在講界品,把世間上所有的現象(法),基本上分做五類: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總類是有為法和無為法兩種,有為法又分為四類: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每一個其實就是你看得到的、聽得到的、摸得到的、想得到的、聞得到的,感官的,其實就是你認識到的,每一個每一個把它分門別類,有點類似生物學界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門別類。l 色法就是物質的層面,所以我們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色就是物質。一般人會誤會,以為色即是空的色是帶有顏色的色、是講淫慾。其實色即是空的色就是物質,物質是緣起無常的、終歸於滅的,一般不知道的都是依文解義,看到字面上,隨便亂解釋的。那這個色法: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境就是景觀設計色、聲、香、味、觸。色就是顏色、表色,我們看的到的,聽的到的聲音也是色法,聞的到的香味、吃的到的味道、摸的到的冷熱堅硬軟,都是色法。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就是無表色,而無表色就是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聞不到,但是它是色法。不過有的部派不認為有無表色,有些是有爭議性的。無表色類似我們受戒說有戒體,那個戒體是存在的,可是它又看不到、摸不到、聞不到,但是它是屬於色法,所以就把它叫做無表色。如果到大乘唯識,講的又不太一樣了,就不是無表色而是法處所攝色。l 心法就是一個心,但是到了大乘的時候就不是一個而是有八個。以前的日本人唯識和俱舍是一起學的,唯識要學三年、俱舍要學八年,唯識的基礎就在俱舍上,俱舍的功夫打好了學唯識三年就好。l 心所法就是隨著心,就是心有一個心所。心所有那些呢?大地法(10):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三摩地;大善地法(10):信、勤、捨、慚、愧、無貪、無瞋、不害、輕安、不放逸;大煩惱地法(6):無明、放逸、懈怠、不信、惛忱、掉舉;大不善地法(2):無慚、無愧;小煩惱地法(10):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不定地法(8):惡作、睡眠、尋、伺、瞋、慢、疑。  這些都是心所,大地就是遍一切心所,不管你起什麼心都會有這些。這些是俱舍論所指的心所,其他的論師舉的又不一樣,就像瑜伽師地論有六百六十法,每個論師從那個層面去解釋的都不太一樣。l 慚愧是一切善心的根本,如果你這個人已經到了無慚、無愧的境界就比較容易造重大的惡業。人非聖賢、熟能無過,要不造惡業老實講不太容易,只是造大、造小、造多、造少的問題,不造惡業的人是少之又少。如果能像顏回一樣不二過,做錯了馬上改絕不再犯,這種人就算很厲害了。有時我們會造惡業,不是因為我們喜歡造惡業,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個是惡業。l 除了不二過還要不遷怒。遷怒是我們很容易犯的一件事,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不想做凡夫,要向善、向上、向光明,你就要改。但是你說我學了佛之後就不會遷怒了嗎?其實也沒那麼容易,這是需要方法、需要時間、需要透過不斷的實踐。例如:知道學習佛法要慈心不要嗔心,是不是從此以後就沒有嗔心了?這世界上沒有這種人。通常都是起了嗔心後告訴自己,為什麼我起了瞋心,我不應該這麼生氣,這種會反省的人已經算是厲害了,這個就叫有慚愧心,這個也叫做後知後覺,但是也還有覺,很多人是不知不覺的。l 善根的深淺取決於覺的程度,有的人要一年之後才知道做錯,有人要一個月、有人要一天、有人當下發作之後立刻察覺。還有,即便察覺但還是照樣犯錯,就像有人說戒煙有什麼難,我都戒了幾百次了,這就是沒有戒了嘛。我們會發現“為什麼我知道了我卻做不到?為什麼明知不應該也還是沒辦法?”人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就是要有煩惱要不然怎麼叫人,凡夫就是會煩啊!人都是有煩惱的,但是煩惱要發作,一定要找到一個出口,要不然會憋死的,不過也不能一直這樣,剛才講過佛法的三個趨向:向善、向上、向解脫。l 修學佛法後是要越來越進步,可是為什麼我從來沒有進步?就是沒有用方法。通常我們都只是覺得我好像不應該,然後就沒有了。要知道,凡事都要有因緣,生氣也要具足很多因緣,想越久的會越生氣,如果你想三天三夜,那就更生氣。想越多,想這個也這樣,那個也這樣,就會更生氣。如果他只是 一兩 次這樣,你還不會很生氣,但是如果講了很多次還是這樣,你就會想很多、想得很厲害、想得很深入,那個力量就很大。好的也這樣、不好的也這樣,可是我們不好的都想很久,回來之後開始想,閉門思過,思別人的過,想很久,想到心很生氣。但是閉門思過,思自己過的時候,都只是很短的時間,這樣是沒什麼力量的。就像種兩棵樹,一棵樹給它很多肥料,所以長得很大;另一棵樹只是偶而給它少少的肥料,所以長不好,我們想的多寡就是那灌溉施肥的多寡。也像我們養兩隻狗,一隻每天給牠充份的營養,另一隻兩三天才給牠少少的食物,兩隻狗如果打架,誰會贏?我們的善、惡心所也是如此,惡心所有18個,大善地心所才10個,由此可見煩惱是比較多一點的。我們不要管惡心所有多少,但是,善心所則要不斷培養。通常,我們都不知道要培養善心所,但是惡心所是會自然增長,因為順著我們自己的煩惱很容易,要克制我們的煩惱卻要一點點的用力跟努力,所以這時候會比較辛苦一點,所以很多人修學佛法到最後都會說:“我再也不要那麼忍耐了,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因為他覺得修學佛法為什麼要這麼委屈自己、壓仰自己、都是自己受傷害、別人都好我都不好。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個都是你想錯了、你用錯方法了,所以會覺得越學越委屈,覺得沒有學佛我還快樂一點,學了以後覺得我好像什麼都不是,連一句大聲一點的話都不能講,憋死了!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煩惱心起來時,有的人發作了覺得很舒服,可是舒服之後你煩惱的層次又增加了。就好像煩惱的那隻狗你又給牠餵一次,牠又肥了一點,你以後要管牠會管不了喔!所以為什麼會有我知道但是做不到,因為你給牠養太肥了。l 有人會說我也念觀世音菩薩,我也知道慚愧,可是好像沒什麼力量。但是問題不是你有沒有煩惱,問題是你有沒有心要解決問題,可是有心不是嘴上講一講,而是在實際上要努力。辛苦是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會辛苦的,不是說我們吃素、誦經、拜佛這些在辛苦,是你在對治煩惱的時候稍微有一點點辛苦,就是要稍微堅持一下,我肯定我這樣做對我自己好、對別人好、對我現在好、對我未來好,要先給自己信心,這樣才有力量走下去,要不然會越學越哀怨,為什麼?因為學佛就都是委屈。人家一句話:你學佛還這樣!你吃素還這樣!你受了菩薩戒還這樣!就讓你啞口無言,但是啞口無言不是你不生氣,而是氣在心裡面。不是這樣子,你要學會解決,也不要因為這個事件或因為學佛又遇到這樣就更生氣了,這些都是不對的,但是學佛難勉會有這些問支票貼現題。

zt97ztemw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31 Thu 2013 18:29
  • 訪客

訪客      1.請先進入這個網站  2.然後點  color wheel: 設定顏色3.選好自己喜歡的外框顏色和文字顏色之後,點左上角的→酒店工作  Yes4.貼上你部落格的網址,然後點 Get My Key 5.再來..打上8個英文字或數字為驗證碼6.然後【 複製網站提供的語法】貼到自訂欄位就行了酒店打工...也就是這裡→ This is going on MySpace or another social network.下方的文字7.貼上之後,你可以看到你線上訪客數,不過這個數字好像會延遲酒店兼職一分鐘左右 8.然後你從線上訪客數點進去,就知道大家正在閱讀哪篇文章  紅色框框就是大家正在閱讀的文章。  粉紅色框框的文字比較大,表示酒店經紀是比較多人停留的地方。

zt97ztemw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